情境1:心愛的玩具丟失
丟掉一件玩具?這在大人看來是多么微小的一件事情,但對孩子來說呢?在德國創(chuàng)下票房紀錄的電影《我們這一班》就曾提醒我們:「大人總是忘了,童年為壞掉的玩偶而哭泣,和日后為生離死別而哭泣是一樣的。
周秀姝心理師表示,有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有一些過度性客體,例如:一只熊、一條棉被,走到哪兒都要帶著,視為一種安全感的來源,如果哪天突然一不小心弄丟了,對孩子來說簡直是災(zāi)難一場,因為自打出生以來最令他安心的一件事物突然消失了,爸爸媽媽如何陪伴孩子度過這場災(zāi)難就顯得格外重要了。
別輕忽物品對孩子的重要性
陳玟琪心理師指出,此時孩子可能會對爸爸媽媽生氣或是對自己生氣,父母必須能夠同理孩子的情緒,不要輕忽那個玩具的重要性,先讓孩子的情緒得以發(fā)泄,再陪孩子討論解決的辦法,例如:詢問孩子在哪弄丟的、制作尋物啟示,以行動試著找回玩具。
推遲替代物的給予
如果真的找不著,也可以跟孩子討論是否能夠以其他替代物來替代,以后又該如何預防東西再次弄丟。需特別注意的是,替代物的給予時間應(yīng)盡量推遲,是處理失去過程里的最后步驟,如果在一開始就提供,孩子也就無法學習如何處理失落的情緒了喔!
情境2:寵物死亡
小朋友往往是家中與寵物感情最深厚的人,面對心愛寵物的辭世,孩子可能會出現(xiàn)以下幾種情緒:
1.感到困惑
寵物瀕死前所出現(xiàn)的一些反常舉動,例如:全身抽蓄、嘴巴不斷開合…等,都是孩子從沒見過的反應(yīng),若無大人在旁陪伴、說明與安慰,孩子很容易受到驚嚇或因無法理解而緊張不已。
2.傷心自責
由于年幼的孩子往往傾向高估自己對周遭事件的影響力(也就是所謂的以自我為中心),容易陷入小狗死了,是不是因為我照顧不好?的自責情緒,同時也會因為依賴感被剝奪而感到傷心難過。
3.憤怒
如果家長刻意隱瞞寵物死亡的事實,孩子甚至會有憤怒的情緒產(chǎn)生。
“寶貝…死亡不是你造成的!
在面對寵物死亡的過程中,爸爸媽媽是否能夠在旁陪伴與解釋是非常重要的,孩子會因為不了解狀況而感到焦慮害怕,這時如果有個成人在旁跟他解釋發(fā)生了什么事,如:狗狗是生病了,就像寶貝上次感冒的時候一樣,跟細菌打仗,可是狗狗被打敗了,所以離開我們?nèi)ジ踩牡胤剑挪粫患毦圬?,不是你照顧不好,也不是牠不喜歡你喔!,或是:每個人、每件東西、每只動物都有一定的壽命,壽命到了就會死掉,這是很自然的事情,所以我們才要更珍惜在一起的時間喔!,同時抱一抱孩子,使他獲得安全感,如此一來可大大降低孩子自責沮喪的情緒。
舉行哀悼的儀式
陳玟琪心理師認為,爸爸媽媽除了聽孩子說、跟孩子解釋之外,也可以協(xié)助孩子為寵物辦一場小小的喪禮,一起寫信或畫畫送給寵物、把寵物的照片搜集起來,一方面可以幫助孩子留住過去與狗狗相處的快樂回憶,另一方面也使孩子的悲傷情緒得以抒發(fā),同時也讓他了解,那些在一起的快樂回憶是不會隨著狗狗死亡而消失的。
將回憶打包封箱不是比較好嗎?
爸比媽咪或許會覺得奇怪,這些悲傷的回憶不是打包封箱、就此封印起來比較好嗎?陳玟琪心理師解釋,其實這種消極的做法并沒有真去處理悲傷的情緒,而是用一種比較壓抑的方法來阻斷情緒,認為時間久了,情感好像也就會淡了,不會再去想了,可是如此一來那些負面情緒是沒有被孩子面對的,更沒有學習到處理的方法,以后再遇到類似的情況,反應(yīng)可能會加倍地強烈。
情境3:親友去世
在《金魚去度假》一書中,一位母親不知道該如何告訴4歲的兒子他養(yǎng)的金魚死掉了,所以她把金魚沖下馬桶,然后跟孩子說:金魚度假去了。然而,面對自己摯愛的丈夫即將死亡,這位母親卻不曉得該如何告訴年幼的兒子,他快要失去爸爸了…。
當親朋好友過世時,孩子可能會不停詢問:他去哪里了?,也有可能因為大人的情緒潰堤或隱瞞真相而有驚嚇、手足無措、跟著哭泣或冷漠…等多種反應(yīng),究竟,面對親友離世時,怎么做對孩子來說才最好?
誠實面對是上策
李開敏心理師指出,兒童的喪慟調(diào)適是經(jīng)常被忽略的議題,照顧喪親兒的前提是秉持開放的心態(tài),不要將兒童排除在死亡事件之外,研究顯示,調(diào)適較佳的孩子,是被允許參與死亡過程、被充分告知和支持的那一群,如:被告知病情、和親人道別、接受饋贈紀念品…等等。
周秀姝心理師也建議,最好是跟孩子解釋比較真實的情況,像是:以后你想找爸爸跟你玩球,爸爸就沒辦法陪你了;如果你想跟爸爸聊天,可能只能你跟爸爸講話,但是爸爸還是很愛你的,不要編造爸爸出國之類的理由,否則孩子會一直期待著爸爸回來,爾后產(chǎn)生更大的失落感。
坦然為死亡做準備
李開敏心理師認為,在面臨瀕死的歷程中,家人往往因為過度保護對方,而隱藏自己的情緒,因而錯失在生命最后階段中可能擁有的親密感和真實的溝通。
其實,父母不應(yīng)把死亡變成家里的一個神秘事件或不能談的事情,這么做只會加深孩子的焦慮和恐懼;也不應(yīng)禁止流露難過的情緒或哭泣,相對地,悲傷應(yīng)該被支持與了解。當孩子有疑問,也要把握時間好好地回答,甚至可以問問孩子:爸爸離開前,有沒有什么想跟他一起完成的事,也是一種減少遺憾的方式。
不過,周秀姝心理師提醒,家長在坦白告知的同時切勿給孩子帶來莫大的壓力,例如:你已經(jīng)沒有爸爸了,我們兩個只能相依為命,以后還要靠你來照顧我,如此一來等于把年幼的孩子推到一個必須變得很堅強、成熟的位置,反而造成孩子的負擔。
提供安全感與希望
和面對寵物過世時一樣,家人也可以陪伴孩子為逝去者舉行追悼的儀式,但需特別留意的是,如果是至親過世,留下的一方除了幫助孩子處理情緒之外,也需要提供孩子足夠的安全感,因為假設(shè)爸爸過世,孩子往往會擔心媽媽是不是也會跟著離開,甚至擔心自己會不會死掉,那是一種很不安全的感覺。
因此,陳玟琪心理師認為,在處理情緒的過程中也要讓孩子知道,媽媽會繼續(xù)陪伴他、照顧他,不會跟爸爸一起離開,給孩子一些保證,待孩子的情緒比較穩(wěn)定之后,也要建立未來感,使他相信:以后媽媽和寶貝還是可以快樂地一起生活,爸爸也會在天上祝福我們,未來還是充滿希望的。